把握发展趋势 建设农业强市
——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绘新图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
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议指出,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仍然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关键举措。要紧盯“国之大者”“省市之要者”,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坚持“一廊贯通、多点支撑,特色兴业、乡土铸魂,生态为要、治理为重,群众富裕、持续稳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为全面建设现代化三门峡筑牢坚实基础。
打造独具特色沿黄乡村振兴样板
“一廊贯通、多点支撑”,就是以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为轴,布局多样业态、设施,打造独具特色的沿黄乡村振兴样板。
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以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为轴,以村为点、串点连线、以线带面、循序渐进、全面提升,强化城乡、产业、生态融合发展路径,形成“五园八线路九个万亩基地”布局,实现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挖掘,率先建成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区。
“五园”即灵宝市特色农业示范园、示范区农耕文明博览园、陕州区农业休闲公园、湖滨区生态农业景观园、渑池县中药材农业产业园五类现代农业园区;“八线路”即“1+7”乡村旅游线路,以206公里沿黄生态廊道公路串联乡村旅游为主线,围绕灵宝宋文化、函谷关老子文化遗迹、示范区明清古枣林—好阳河、陕州区大营镇城村—地坑院、湖滨区高庙乡大安村—三门峡黄河大坝、渑池黄河丹峡景区—仰韶遗址—张村镇河南庄村、渑池南村乡—段村乡赵沟古村—仙门山7条区域旅游线路;“九个万亩基地”包括彩色小麦、莲菜、油菜(油葵)、优质蔬菜、特色水果、古枣林、中药材、牛心柿、花椒特色产品基地。
率先建成全国、全省美丽幸福田园;在持续推进4个示范村建设的同时,再建一批示范村,为乡村振兴提供先行示范。
打造“三化”农业产业体系
“特色兴业、乡土铸魂”,就是以“土特产”为核心,打造现代化、高端化、融合化的农业产业体系。
以建设特色农业强市为目标,以伏牛山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和南水北调绿色农业示范带“一区两带”建设为抓手,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
立足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做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建设产业基地,突出龙头引领,支持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扩量提质和申报。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继续开展一批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
以品牌为抓手,找准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擦亮特色产业“金字招牌”,打造有特色、有认可度、有竞争力的产品优势。积极申报河南省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叫响灵宝苹果区域公用品牌,支持仰韶酒业提升品牌影响力,推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健康发展。抓住豫沪、豫京合作机遇,统筹办好省级土特产大会、农交会等各类展销活动和名特优农产品推介会,打造一批国内叫得响、口碑好、有特色的名优特品牌。
实施特色产业“11335”行动,以全产业链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打造特色产业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实施冷链休闲功能食品升级行动,大力提升田间地头烘干、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设施保障水平。紧抓省政府打造三门峡全球植物源抗生素研发制造中心机遇,重点在中兽药、中药配方颗粒、药食同源领域发力,抢占中兽药植物抗生素市场高地。加大乡村新业态培育力度,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融合。积极发展农业服务、养老托幼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实现三产有效融合。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生态为要、治理为重”,就是统筹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基层党建等环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学深学透、用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各项工作有声有色。
统筹推进乡村建设。突出特色培育,强化示范引领,持续抓好义马市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建设,并力争创建一批省级乡村建设示范乡镇、示范村。在全市优先选择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潜力的行政村作为“千万工程”抓手先行先试,力争到2027年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抓好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持续深化“治理六乱、开展六清”,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开展“一宅变四园”提升村容村貌,不断巩固集中整治成果,完善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扎实开展“三零”平安创建,健全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机制,推广“五个清单”乡村治理方式,常态化推进农村扫黑除恶,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革除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陋习,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突出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组织功能,全面提升基层干部服务乡村振兴履职能力。持续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深入开展“五星”支部创建。加强乡村振兴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整治,强化对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群众富裕、持续稳固”,就是不断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落实帮扶措施。把增加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收入作为根本要求,注重扶志扶智,聚焦产业就业,不断缩小收入、发展差距。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重不低于60%,且不低于上年度比例,重点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推动产业帮扶由到户到人向促进区域产业提档升级转变。
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落实各类就业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稳岗倾斜力度,稳定农民工就业。以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依托国家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
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壮大特色产业,推进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创建和整县提升。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深化农技、农经、农机队伍改革,构建高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小农户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土地改革,促进土地流转,增加土地租金和分红收益。持续实施“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行动,积极培育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利益联结机制、村组干部奖励办法,实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创新、质量提升、财产增值。
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加大惠农政策落实力度,及时足额发放各类补贴,做好涉农贷款贴息降费扶持,落实好苹果等特色产业“保险+期货”政策,稳定农民收入。
编 辑:协会信息部
更多资讯请查阅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官方网站 网址:www.hnxczx.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