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    星期四
官方微信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
首页>> 河南报道 >> 详细信息

河南省委政研室:做好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必答题

来源:《党的生活》2025年第3期上     时间:2025-03-27

2025年河南省两会,省委书记刘宁提出“四高四争先”,是新一届省委领导班子对河南发展的精准把脉和科学谋划,是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的破题之钥。“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作为“四高四争先”重要内容之一,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的必答题。

一、贯彻中央部署,服务全国大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顺应人口流动趋势,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在做好“三农”工作方面,提出河南要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在县域治理和乡镇工作方面,分别提出“三起来”和“三结合”的重大要求,这些重要指示为河南在新征程奋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到《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

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也是河南的一张王牌,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2024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344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耕地面积连续4年净增累计超过170万亩,中原粮仓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护牢“中国饭碗”。同时,河南部分产粮大县为了保粮食生产,牺牲了很多市场机会,“粮财倒挂”“高产穷县”问题比较突出,农业综合效益低、农民种粮收入低,导致粮食生产发展后劲不足,农民种粮积极性面临考验。守牢守好粮食安全底线,只有加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顺畅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种粮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带动县域经济壮大和农民增收致富,形成粮食稳、产业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把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让我国粮食安全“压舱石”更加稳固。2024年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到6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8个百分点,仍有近一半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同时,河南新型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基础设施配置不足。河南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中西部地区的典型缩影和代表,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聚焦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探索中西部地区推进城乡融合的河南样板,能为中西部地区近5亿农民探索新路,也是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大局的河南责任。

二、立足省情实际,支撑高质量发展

2024年河南省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稳中向新、稳中向优的发展态势,同时面临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省委综合分析全省优势基础、区位条件、产业现状,科学研判河南在全国大局中的发展潜力、战略定位、目标方向,提出“四高四争先”。河南乡村面积大、农村人口多、农业现代化程度低、乡村振兴任务重,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建设现代化河南的必由之路。将“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纳入“四高四争先”,是基于河南省情实际的深刻洞察和深远考量。

河南农业比重大、农村面积广、农民人口多,这既是发展短板,也是潜在增长点。特别是在外部挑战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三农”的战略后院作用日益凸显。河南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县域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均衡,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乡村人口流失严重,村庄空心化、老龄化问题突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河南乡村振兴的方向,更是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城市需要乡村支撑,乡村需要城市带动,城乡双向的要素流动是河南未来的重要增长点。通过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大幅改善乡村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条件,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让农民能够在农村宜居宜业、享受现代生活,使农业农村现代化真正可感可及。

三、找准重点突破,推动奋勇争先

聚焦和美乡村建设补短板。着力推动乡村规划建设科学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治理常态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培育“先导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试点和示范平台,通过补短板、建标杆,为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乡村全面振兴探路子、树样板。高质量实施乡村建设提质工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分类推进乡村建设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要率先在县域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以城乡一体化为引领,通过科学规划和统筹布局,打破城乡界限,实现资源、人口、产业在城乡间双向流动、高效配置,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聚焦县域富民产业筑底板。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是最重要的工作抓手,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保持农村大局稳定的底板支撑。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要突出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突出设施农业,突出联农带农益农,突出县、乡、村三级富民产业体系,坚持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科学分析本地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潜力等,选准真正契合实际、有优势的主导产业,实现“一县一特色产业”,科学布局规划乡村产业链,合理配置各类生产要素,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产业强县、强镇、强村,通过建立有效的联农带农机制,把县域富民产业链增值收益、就业岗位最大程度留在县域、留给农民,让农民在县域有活干有钱赚。

聚焦改善民生基础挖潜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不仅要在产业发展、要素流动上发力,更要从改善民生基础入手,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让乡村更加宜居宜业,让老百姓既能留得下,也能生活得更好。充分发挥广大农村作为战略腹地的作用,开发农村广阔市场,促进农民多元增收,使其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挖掘释放农民消费潜力。统筹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和乡村治理,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作者单位:省委政研室

编辑:协会信息部

更多资讯请查阅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官方网站 网址:www.hnxcz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