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    星期四
官方微信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
首页>> 视角观点 >> 详细信息

奋力谱写新时代 红色遵义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20期     时间:2025-10-2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建设“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两条底线,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奋力谱写新时代红色遵义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01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遵义市持续强化防贫监测帮扶,不断深化东西部协作,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有序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强化防贫监测帮扶。常态化开展防贫监测政策宣传,健全完善农户自主申报、干部走访排查和部门筛查预警联动的监测帮扶机制,精准落实3+1”保障等各类帮扶措施,实现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应纳尽纳、应帮尽帮,稳定消除风险,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促进脱贫群众增收。健全完善帮扶政策“工具箱”,对有劳动能力户强化产业和就业帮扶,精准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通过乡村公益性岗位、帮扶车间、有组织劳务输出等方式解决有劳动力脱贫人口就业,常年稳定务工规模34万人以上;对无劳动能力户全面落实各项兜底保障措施,千方百计稳定收入。2021年以来,通过财政衔接资金项目带动脱贫户和监测户14.35万户49.73万人,有力促进了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深化珠遵协作成效。紧抓广东省珠海市协作帮扶机遇,定期开展珠遵互访并按年度签订合作协议,按照“遵义所需、珠海所能,珠海所需、遵义所能”原则开展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2021年以来,通过珠海市财政援助资金实施项目858个,建成横琴·正安国际吉他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搭建“全国新茶饮供应链中心”、全国新茶饮供应链联盟等平台,推动吉他、新茶饮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有力促进8个脱贫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02大力推动绿色食品加工 提升产业发展质效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遵义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市目标,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重要农产品保供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逐步构建保障粮油、“菜篮子”2类重要农产品,重点发展茶叶、辣椒、红粱、中药材、生态养殖5个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相关特色优势产业的“2+5+N”产业体系。强化科技赋能,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00万亩以上、产量220万吨以上,茶叶、辣椒、中药材、红粱、蔬菜、生态畜牧渔业等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湄潭县、凤冈县、余庆县、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等地区入选全国茶业重点县域。新蒲新区、播州区入选“全国辣椒产业十强县”。202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坚持工业化思维发展壮大农业,聚焦打造成渝地区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围绕全产业链发展强链补链延链,持续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累计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73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167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7396家、家庭农场1.08万家,2024年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突破700亿元。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辣椒专业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超80亿元。

持续培育壮大农业品牌。坚定不移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加快品牌体系建设,累计认证绿色食品147个、地理标志农产品31个、名特优新产品19个。湄潭翠芽、遵义红入选2024中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 领域100强,黔北麻羊、遵义朝天椒、绥阳山银花、赤水金钗石斛、遵义红茶、湄潭翠芽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4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遵义朝天椒荣获2024年度最具影响力蔬菜区域公用品牌。连续举办17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10届贵州·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不断深化农产品产销对接,推动全市名特优新农产品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依托茶园、果园等田园风光,发展“产业+场景+文化+业态”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03丰富“四在农家”内涵 提升和美乡村建设水平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近年来,遵义市在总结推广“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做法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四在农家”内涵,积极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和美乡村建设路径,形成的《统筹规划 梯次推进 建设“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做法入选农业农村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

分类推进三类村建设。立足革命老区、丘陵山区基础条件,按照“一类示范引领、二类改进提升、三类补短追赶”原则,分类推进1728个有乡村建设任务的村(社区)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乡村产业、优化乡村治理,全面提升“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的内涵和品质,着力建设具有遵义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前,已建成一类村(社区)118个、二类村(社区)472个。计划到2027年,建成一类村500个以上,逐步消除三类村。

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以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清理乱堆乱放、清理残垣断壁;改厕、改圈;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和农村卫生家庭建设行动为重要抓手,聚焦“一部三线五边”(城郊接合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高铁沿线,路边、村边、水边、街边以及主要聚集场所周边)等重点公共区域和农户房前屋后,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目前全市有乡村建设任务的村(社区)已全覆盖开展乱堆乱放、残垣断壁清理工作,完成改厕2万余户、改造畜禽圈舍近6000处,30户以上自然村寨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农村污水治理率达70%以上。

持续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积极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探索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5%以上。持续深化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治理原则,督促养殖场(户)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

04不断夯实基层基础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党。近年来,遵义市持续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充分发挥村级自治组织作用,优化乡村治理机制,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建立和完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选优配强干部人才队伍,加强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管理,多措并举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024年,遵义市培养乡村振兴领军人才2000余人,储备村级后备力量1.3万余人,农村集体经济稳定增长。

推进群众自治自管。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聚焦环境卫生整治和乡风文明建设,组织群众开展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全市以自然村寨、村民小组为单元优化网格设置,全面激活网格功能,形成群众的事情群众管、本组的事情本组管,小事不出组、大事先商量的良好氛围。

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创新探索“村管事”“寨管家”、选派“强组兴村”工作队等机制,推广“党群直议制”“积分制”等治理模式,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基层治理。持续开展滥办酒席、低俗婚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治理,倡导“车不过十、礼不过百”经验做法,推进移风易俗,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作者系贵州省遵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